口腔癌的診斷
口腔癌的臨床表徵是難癒合的潰瘍或突出的潰爛硬塊,常伴有轉移的頸部淋巴腫塊,早期常不覺疼痛,偶而出現帶血的唾液。因此不痛的潰瘍或突出硬塊才可怕,常常有人因沒有疼痛感而忽略早期癌癥的存在,錯失早期診斷、正確治療的良機。因此,只要發現帶有血液的唾液或痰,或是口腔內有兩星期以上不易癒合的潰瘍或不明腫塊,便應尋求耳鼻喉、頭頸外科、口腔顎面外科或整型外科醫師進行診察。

(圖片由臺大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李正喆醫師、韓良俊醫師提供)
而最重要的診斷方法是病理組織切片檢查,切片檢查可以區分病灶是良性或惡性病變,不同的診斷結果,治療方式也大不相同。組織切片檢查不會造成癌癥的擴散或惡化,但如果因拒絕切片檢查,而無法得到正確的診斷時,一個良性的病變可能被當成惡性腫瘤,接受了不必要的手術或放射治療;而一個惡性病變可能因延誤診斷,因此必須接受更大範圍、更具傷害性的治療,甚至失去治癒的機會。所以當發現口腔中有不正常的病變,應充分與醫師配合,才能達到早期診斷、正確治療,從而提高治癒的機會。
口腔癌的分期
口腔癌的臨床分期除了靠視診、觸診外,有時需要藉助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才得以完整。
口腔癌的分期主要目的在確立治療方式的選擇,評估預後及比較不同治療方式的結果。目前口腔癌的分期是依據原發腫瘤大小、頸部淋巴轉移與否、是否有遠端轉移的情況來決定。
口腔癌的治療與副作用
任何一種口腔癌治療方式,都可能會傷害到我們正常的組織,這些便是治療口腔癌的副作用。治療癌癥的副作用要視治療的形式和範圍的不同,以及接受治療的部位而定。同時,每個人對治療產生的反應也不盡相同,有些副作用是暫時性的,但有些則為永久性的,醫師亦會盡力規劃不同的治療方式,來減少治療的副作用。
手術治療
手術切除口腔中的小腫瘤,通常不容易造成任何後續的問題。但對於較大的腫瘤而言,醫師可能必須切除一部分的上顎、舌頭或下巴。這樣的手術便會改變人的咀嚼、吞嚥或說話的能力,而且外表看起來也可能會有所改變,但通常可藉由重建手術來改善生活的不便,或做復健運動來幫忙受損器官的功能恢復。
- 臉部浮腫
剛做過手術後,臉可能會有些浮腫,通常在幾星期之內會消失;而進行頸部淋巴切除手術後,因淋巴流動速率減慢,使淋巴液聚積在組織中,因此造成的浮腫將可能持續一段長時間才慢慢消退。
- 頸部僵硬
頸部淋巴結切除後,頸部可能會變得僵硬、無法左右轉動,同時手臂及肩膀變得軟弱無力,而產生無法上舉、旋轉的情形。所以通常應該在手術前就學會復健運動,並於術後傷口逐漸癒合時就開始進行復健,且每天勤作到手術後三個月,或頸部及手臂恢復到正常功能為止。
- 吞嚥、咀嚼及說話困難
如果手術切除的範圍影響到舌頭、顳顎關節及唇的結構及功能,會造成唇部動作障礙,兩頰僵硬、感覺異常,舌頭控制不良、無力或活動不佳,吞嚥的反射遲緩,導致容易流口水、食物溢出、延遲吞嚥反射及發音不清楚等障礙。此時除了進行練習吞嚥的復健運動之外,有些人可能需要整形重建手術重新建立口腔中的骨骼或組織,或請牙醫師製作一個人工牙齒或顏面補綴,協助儘早克服治療產生的副作用。另外若有說話困難的情形,需再接受語言的治療,最好於手術後越快進行越好。
放射線治療
放射線治療與手術治療一樣屬於局部的治療方式,相對於手術治療,放射線治療較可滿足對美觀及保留功能的需求,但缺點是放射線治療對正常組織亦有傷害。並且在療程的三至四週左右,可能會出現急性炎癥等副作用,故需考量患者的耐受性。
- 口腔黏膜的發炎反應
由於放射線照射的範圍是負責吞嚥的口腔黏膜,所以會使口腔黏膜呈現紅腫疼痛,通常必須到治療結束之後一至兩週,黏膜發炎才會消退。不同患者的黏膜發炎程度也並不相同,少數人在服用止痛藥後即可維持吞嚥動作,但大部分患者則在止痛藥外,仍須改採軟質、流質飲食,以減少黏膜的刺激;有些人則可能嚴重到需以鼻胃管灌食,避免營養不足,因而更延長黏膜復原所需的時間。
- 皮膚反應
在治療期間也必然會引起治療區域的皮膚反應,通常在療程的五至六週出現,照射範圍頭頸區域的皮膚呈現發紅,顏色變深的現象。這類皮膚反應在療程結束後一至二週便會消退,少數患者在下頸部或肩膀部位會產生較嚴重的反應,甚至引起破皮。若是如此,在適當敷藥後,應可在一至二週內復原。
- 唾液減少及口乾
放射線治療範圍如果涵蓋唾液腺,就會造成唾液腺功能喪失,引起長期唾液減少及口乾的情形。
- 組織纖維化
照射區域的頭頸部軟組織,會有纖維化的情形發生,造成頸部僵硬,要長期進行轉頸運動,以減少纖維化僵硬的程度。下巴的顳顎關節也會因放射線治療的影響產生長期纖維化,使患者張嘴的靈活度降低,為避免張嘴的寬度減小造成未來進食的困難,患者應時常練習張嘴運動,使纖維化的影響降低,維持原有功能。
- 放射性骨壞死
口腔癌的放射治療也會產生少數的長期副作用,其中較為重要的是在手術時,部分患者的下巴骨會被切開,以利腫瘤完整移除。切斷的下巴骨會以金屬支架固定連接,而放射治療對手術切割過的下巴骨有較大的傷害,使得少數患者在長期追蹤時,出現放射性骨壞死的副作用,引起表皮至骨骼組織間難癒合的傷口或固定支架的鬆脫。 這樣的副作用多集中在合併手術與放射線治療的患者,發生率約有10~15%,主要和放射劑量有關。一旦發生此副作用時,可以手術清除壞死組織,進行重建手術 或配合高壓氧治療,以增加組織氧含量及復原機會。
化學治療
化學治療的副作用要視所施打的藥物而定。一般而言,化學藥物影響生長快速的細胞,例如:對抗感染的白血球、口腔黏膜、胃腸道黏膜、消化道內襯細胞及毛囊細胞…因此,患者可能會產生抵抗力降低、失去食慾、噁心、嘔吐或口腔潰瘍…副作用出現。(參考資料:「癌癥對策」之十六口腔癌,德桃癌癥關懷文教基金會出版)但目前應用於口腔癌的化學治療,主要是用於輔助放射治療,其劑量較一般根治性化學治療為低,其副作用也較小,且很少產生掉髮之副作用。
口腔癌的術後重建
過去,口腔癌的手術治療常因腫瘤太大而無法切除,如果醫師勉強為患者切除病灶,患者常因組織大範圍缺損,造成口腔運動、咀嚼、吞嚥等功能嚴重障礙,甚至顏面外觀缺損而影響正常社交生活。不過,這種情形在重建整形手術的進步後,已大為改善!除了手術切除率大幅提高外,對於保存口腔功能與改善顏面外觀,也有相當的進步。
若再輔以積極地復健運動,如:口腔復健運動,可以避免關節緊繃而導致口齒不清等副作用;頸部的復健運動,可保持身體的靈活性,能為自己爭取較好的生理狀態,維持較佳的生活品質。如有需要,亦可尋求專家協助,進行口語復健,增加溝通的能力,恢復自信。
口腔癌的預後
口腔癌是可以早期診斷的,只要早期(第一、二期)接受正規適當的治療,3年的存活率可達72%,5年的存活率可有60%,若是晚期(第三、四期),則存活率將分別降為61%及30%。晚期口腔癌的復發大都生在3年內,其中有80%出現於局部或頸部,20%發生遠端轉移。
口腔癌的追蹤
口腔癌常在治療後二年內有復發的情形,所以需在治療後的前二年內,每二個月返診一次,第三年每三個月返診一次,第四年以後每六個月一次即可。當然,這是一般原則,醫師會根據病情不同予以調整追蹤頻率。追蹤檢查的項目除了觸診之外,每半年應接受一次胸部X光檢查,還要觀察是否有遠端轉移的現象。
值得注意的是有20%~30%的口腔癌病友,會於口腔或附近黏膜發生新的病變,即所謂「第二原發癌」,常見於口腔、食道或肺臟等器官,這不是由原來的口腔癌所轉移。由此可知,口腔癌病友也易得到食道癌、咽喉癌、肺癌等,因此不論病友及家屬皆要留意,是否有罹患上呼吸或消化道癌癥的癥狀。事實上,許多復發的診斷,都是病友自己發現異常而回診,所以病友本身的警覺性非常重要。
關於的預後情況,是很多病友及家屬相當重視的問題。有時,大家會利用統計數字來推算病友是否會痊癒,或是還有多少的時間。但很重要的一點是:統計數字只是平均值而已,不能用來為病友做預測,因為沒有任何兩個病友是相同的,所以需要定期的追蹤檢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