個子小小的Buvi是年輕可愛、充滿活力和學習動機的物理治療師。她於2013年年初大學畢業之後,就馬上開始在PCVC剛成立的康復中心工作。Buvi的責任重大,必須建立該中心全新的燒傷復健服務模式,包括規劃康復中心所需要的復健設備器材、設計服務流程和服務所需要的標準文件,以及提供給康復中心每位燒傷婦女完整的服務,包括評估和復健計畫的設計。雖然主管們給她很多的支持,但是Buvi是唯一的治療師,所以有時候在工作上難免會有一點孤單,也難免會有一些擔心,因為Buvi不知道有誰可以回答她的疑問。

陽光團隊於2013年4月前往清奈,當時陽光團隊第一次與Buvi見面,也從此開始提供給Buvi很多專業上的指導與協助。比如,在短短一個星期的時間,陽光團隊的治療師跟著Buvi,看著她如何規劃傷友的服務,跟她進行很多的討論。而回臺灣之後,陽光團隊持續透過SKYPE的方式跟Buvi討論個案的服務規劃,以及回答她的問題。除了預備她來臺灣實習之外,希望透過這種方式,給她專業上和心理上的支持。
Buvi終於於2013年11月抵達臺灣,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密集實習計畫。這是她第一次出國,也是第一次參加專業培訓訓練計畫。到陌生的地方,生活上有很多不習慣或不方便之處,但是Buvi仍然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,全力以赴地投入實習,並且很積極的提出問題或參與討論。透過課程、讀書會、參訪,以及臨床實習,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:燒傷疤痕的處理、急性期燒傷照護對後期復健的影響、需求評估和復健計畫的設計、副木製作等。除了學習很具體的技能,更重要的事是,Buvi有機會觀察一個燒傷重建中心的實際工作狀況,從中學習如何規劃服務、跨專業團隊成員如何合作與溝通、專業人員與服務對象如何互動等。無論是技能面或組織運作面的,這些學習和觀察都有助於讓Buvi更有能力規劃PCVC康復中心的復健服務。

到陽光重建中心之後,Buvi就找到很多「同儕」,跟這一群治療師可以討論或分享彼此的經驗。Buvi也找到了資深治療師蕭鳳儀這位「導師」。蕭老師不僅分享許多臨床經驗,以及解答Buvi很多的疑問,同時也讓Buvi看到一種工作態度的典範:在服務過程,總是把傷友的需求擺在第一順位、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,也要不斷地追求和確認知識等等。過程中,Buvi開始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角色,也更清楚工作的方向(比如:新的康復中心有那麼多需要做的工作,假設只有一位治療師的人力,該如何排序?)。同時她對自己的能力和專業更加能夠掌握,也更有自信。畢業典禮當天,Buvi講了一句話感動全場的話:「我以前好像是一塊沒有形狀的石頭,但是經過這次的學習,在你們的培養中,我逐漸變成一個有形的雕塑。」從這句話可以感受到,這次的實習計畫對Buvi帶來有多麼重要的改變。我們也意識到,陽光能提供給國外專業人員的支持可以創造多麼大的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