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不容易從鬼門關前逃回來,殊不知回家才是最大的考驗。宜榛阿姨的兒子逸宏回想那段幫媽媽換藥的痛苦歲月,「當時連怎麼照護都不懂,出院前跟護理人員學換藥,實際操作一、兩次就回家了。」初期光換藥就要2-3小時,因為不熟練,再加上剛出院手腳都還有傷口,每次換藥都是折磨,「你幫她拆開也痛、藥敷上去也痛、包上去也痛,但媽媽不會哀哀叫,只會發出很不舒服又忍耐的聲音。」讓兒子心痛又不捨。

↑傷友宜榛阿姨和兒子逸宏
出院後前兩星期,宜榛阿姨只能躺在床上動彈不得,夜裡傷口頭痛難耐,只能對家人發洩,「為什麼要活著!當時死掉就好了!」身為基督徒的逸宏只能陪著媽媽禱告,或是唸燒傷朋友的故事給她聽,希望給痛苦的媽媽一點慰藉,直到媽媽入住陽光之家,有專業的生活服務員與社工幫忙,逸宏才有了喘息機會。
逸宏說,陪伴其實是一個為了彼此互相忍耐與堅持的過程,因為在乎,所以無力感更大,「那時候是最無力的,因為你什麼都不能做了,老實說,我跟媽媽有無限多次想要放棄的念頭,但教會的鄭明析牧師一直鼓勵我,要做到底才會成功!這句話也成為我跟媽媽堅持的力量。」受傷前,媽媽是家中最重要的中心,她受傷,對整個家庭的衝擊難以言喻,「我很感謝媽媽願意堅持下去,這對身為主要照護者的我來說,是繼續努力的最大動力。」

↑雖然很痛、很辛苦,但為了家人,宜榛阿姨還是會堅持復健
同儕間的支持也是逸宏堅持的動力之一,「在陽光,我看到其他傷友與家屬都很努力,我就覺得不是只有我一個人這麼辛苦,其實大家都這樣,大家都這樣走過來的!只要願意走下去,其實就會有希望,就還有機會。」
現在的宜榛阿姨,每天也仍在忍著疼痛堅持復健,「看到媽媽復健漸入軌道,她可以自己上廁所、穿衣服,我很驚訝她竟然可以這樣做了!」看著媽媽一點一滴的進步,逸宏心中喜悅言語難以表達,「謝謝社工的體貼與耐心,給了我們很大的包容,如果沒有陽光,就不知道怎麼照護,真的很感謝陽光的所有工作人員跟傷友的幫忙。」
復健與挑戰的路還很長,逸宏要跟媽媽相互扶持,繼續堅持走下去。

↑今年(2019年)宜榛阿姨於傷友復健表揚上獲獎,開心與兒子和陽光治療師們合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