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↑油茶果必須經過一年的成長才能採收。
寒露到霜降前後一週,是陽光基金會農耕技術研究員小明老師,一年中最忙的時刻。今年老天爺幫忙,沒有颱風攪局,農民辛勞一年,終於有了甜美成果,不只產量創歷年新高,品質也更勝以往。
負責到產地陪伴農民、提供技術協助的小明老師,在產地間奔波,幫契作農民確認結果情況,也叮嚀農民沉住氣,靜候最佳採收時機,因為過早採收,會降低油茶籽榨油率,過晚,果實會過熟裂開、掉籽、減少產量。

↑陽光以合理價格向農民收購油茶果。
靠人工採摘下來的油茶果妥善裝袋後,由陽光以高於市價的價格向農民收購,再從產地南投仁愛鄉開車直送位於苗栗三灣鄉的金椿茶油工坊,經陽光曝曬、二次剝殼、低溫榨油多重工藝,最後萃取出金黃剔透色澤的「陽光苦茶油」。

↑陽光苦茶油有金黃通透的色澤。
陽光苦茶油 為檳榔廢園而創
「陽光苦茶油」是臺灣唯一為檳榔廢園而創的品牌,陽光因深感戒檳效益有限,2015年開始推動「檳榔廢園轉作油茶」計畫,延攬農業專家成立事業小組,跑遍全臺挨家挨戶尋找有意願轉作的農民。

↑陽光長期服務口腔癌病友,看見從源頭防治檳癌的重要性。
只是許多農民沒有種油茶經驗,對廢除有立即收益的檳榔園持觀望態度,遊說頻頻碰壁,為此,陽光在南投仁愛鄉清流部落找到一片老油茶林建立實驗農場,雖然品種亂,位置陡峭,只能靠雨水與露水,但陽光仍視若珍寶,「我們要向農民證明不會血本無歸,清流能,其他地方也能。」

↑檳榔廢園實景,大家忙著整理搬運砍下的檳榔樹幹。
此外,從油茶種植到產銷,陽光通通自己跳下去做過一遍。小明老師回想,「前兩年,我們一邊投入油茶研究,一邊實際執行,從砍檳榔樹、搬檳榔樹、除草、種油茶苗、施肥,通通自己來,都種到脊髓炎復發了,被虎頭蜂追是家常便飯,螫一針就要躺上十天。」小明老師笑說。

↑小明老師到產地陪伴農民。
但這些辛苦,都是希望為農民找出可行步驟的必經之路,「我們的目的,是要讓農民改種(油茶),所以藉由進駐產地陪伴農民,不斷和農民溝通,不要用除草劑、不要割掉可以保護油茶生長的雜草,不要在茶籽沒成熟時採收…一方面保障苦茶油品質,一方面藉由嚴謹的產地管理,降低農民成本,提升獲利。」小明老師表示。

↑農民與油茶果實。
被陽光理念打動 油茶達人來相挺
種油茶,清流部落已踏出第一步,榨油,則有茶油界第一把交椅「金椿茶油工坊」來相挺。
「與其等罹患口腔癌才來想辦法,可不可以就從源頭做起,減低罹患率?」想起當年,素昧平生的陽光初訪金椿,就是以這句話說服了老闆娘黃捷纓。當時適逢食用油危機席捲全臺,且山坡地超限種植檳榔嚴重,金椿深耕油茶產業30多年,十分認同陽光的理念,決定開放生產線幫陽光壓榨苦茶油。

↑金椿提供場地幫忙曝曬果實。
對陽光來說,金椿亦師亦友,除了給予陽光許多關於油茶產業的建議,也陪著陽光一路摸索。
第一年,在金椿和各界夥伴協助下,陽光收了五噸多的油茶粿,共可榨出1,000多瓶苦茶油,品質超乎預期,眾人欣喜不已;第二年,有了第一年的經驗,陽光與一眾夥伴信心滿滿,一個颱風,卻掃光了農民辛勞一年的成果,採收不敷成本;第三年,沒有大型颱風攪局,卻碰到苦茶油熱潮興起,貨源競爭激烈,陽光以高於市價收購,以低於市價販售,吃力不討好。

↑油茶果需靠人工剝殼,量大時陽光工作人員曾剝到指甲斷裂。
第四年,有了三年產地管理經驗,結果率與出油率提升了,「今年的茶籽,因為小明把過程控得很嚴謹,產量歷年最高,茶籽成熟度在90-98%,油份高,油質好,出油率高。」黃捷纓說,「這代表農民在耕地面積未增加的情況下,收益增加了,更突顯產地改造、陪伴的重要。」雖然伴隨豐產而來的,是令人頭痛的手工剝殼工序,「但這樣體驗的過程是寶貴的。」

↑口腔癌病友鼎力相助,組成志工隊協助剝殼。
默默將陽光的努力與嚴謹看在眼裡,金椿決定將製油費用全數回捐,「那時我們就決定把這筆費用捐給陽光,讓陽光可以再去做想做的事情。對我們來說,我們也只是想要盡我們的那分力。」

↑金椿茶油工坊十分支持陽光「檳榔廢園轉作油茶」計畫。
(照片為金椿老闆娘黃捷纓,是位油茶達人,曾勇奪臺灣農業界最高獎項「神農獎」)
陽光與金椿,原本各自在不同領域努力的兩個單位,因為苦茶油有了交集,成為彼此推廣苦茶油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,「我們要讓更多人知道,吃苦茶油比吃檳榔更好。」黃捷纓說,「對的事情,我們會一直做下去。」
註:國際癌癥研究中心(IARC)已發表專論公布「檳榔子本身即是第一類致癌物」,亦即檳榔子即使不加添加物,也會致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