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世界的心靈交流
文/諮商心理師 李逸明
在之前的諮商工作中,我曾深感對青少年的無力。原因在於,青少年是很特別的一個族群,運用遊戲治療太老,與之會談時,又常有一搭沒一搭,他們也時常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他們的感受。機緣之下,我接觸到沙遊治療(Sandplay therapy)這門心理治療學派,頓覺總算露出一線曙光,這正可以運用在青少年身上!於是,我開始在這個小小的方寸之間,與青少年朋友們做一次次的心靈交流。不過使用這麼多年以來,也有不少成人與兒童也很喜歡運用這樣的方式。方寸間的療癒天地
說是小小的方寸之間,一點也不為過,沙遊治療正是利用約莫五十公分寬、七十公分長、七公分高的沙盤來做治療。通常有兩個沙盤可供案主選擇,一盤是乾沙,一盤是濕沙,乾沙觸感較柔細,濕沙可塑性較高。此外,心理諮商師必須收集許多小物件供案主使用。小物件通常必須包括人物、動物、交通工具和一些固定性的物體(房子、樹木花草等),也可以準備一些黏土或積木以備不時之需。利用這些小物件,案主可隨意創造屬於他的沙世界。

案主在沙盤中隨意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。
沙遊治療的起源
二十世紀初期,一位兒童心理治療專家創造一種「世界技術」,又稱為「世界遊戲」,是沙遊治療的前身。而於同世紀中期,容格的學生杜拉卡夫(Dora Kalff)機緣巧合之下接觸了「世界技術」,深受感動,在容格的鼓勵下學習這項技巧,而創出了沙遊治療。剛開始只應用在兒童的心理治療,慢慢應用在成人身上。沙遊治療特別強調身體與心靈的完全性,唯有我們的身心靈三者能夠達到統合,才是真正的健康。在沙遊治療當中,人們可以具體呈現潛意識中內在的圖像,內在與外在的連接點也因此而成立,人們得以接近完整。
沙遊治療的實踐
在塑造沙箱作品的過程中,案主體驗到一種深入情緒的感受,內在力量也得以在塑造過程中展開來。藉由一次又一次的沙箱創作,案主可以在這個安全的空間一次又一次實驗如何去解決他的問題。根據過往服務經驗,我看到不同的案主在這沙世界中,呈現出他們不同的問題,他們不僅在生活中,也在沙世界中掙扎、學習面對他們的問題。
沙遊治療非常適合解決創傷經驗,在國內,也有如勵馨基金會等運用在性創傷的受害者身上,帶領他們重新找到一片自己的天空,解決他們心中曾有的痛。我看到許多成功的案例,也開始使用沙遊治療,希望能提供我的服務對象另一種選擇。

運用在沙遊中的小物件。
沙遊治療的最大功能,就是讓案主藉著創作,與自己的潛意識建立連接,進而達到自我療癒的功效與自我覺知。在沙遊治療的過程中,心理諮商師提供案主一個安全、自由和保護的空間,讓案主感受到在這個空間中,自己完全被接納。在案主創作過程中,為了不影響案主的自發性和表達能力,心理諮商師不主動做些什麼。等到整個療程結束,案主已經經歷內在經驗後,再來與案主討論與詮釋。但是心理諮商師仍要具備對「象徵語言」了解的能力,因為這樣才跟得上案主進步的腳步,也才能在與案主互動的過程中進入案主的世界。在治療的過程中,案主有時會因自我覺知,產生情緒上的悸動。曾有案主因為近期有位好友過世,在沙遊創作中哭了出來,心理諮商師就可以藉由陪伴案主,幫助他解決心中的遺憾。也有案主療程結束後訝異表示,自己突然不再擔心自己的創傷,而想要出去逛街了。
我很慶幸能夠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,用各種不同的專業技術來協助案主,也希望有更多人能接受心理治療的服務,將心理治療當作一種心靈保健的資源。去找諮商心理師並不是丟臉的事,而是一種關懷自己心靈健康的態度,也期待需要接受心理服務的朋友,在看過沙遊治療的介紹後,也能嘗試為自己的心靈能量,找到一個流動的空間。
註:沙遊治療是一種深度的心理治療,源自於早期拜弗洛伊德為師的心理學家容格。容格的心理分析綜合東方與西方文化的優點,注重父性與母性、男性與女性優點的綜合與平衡,可以說是一個帶有東方中庸色彩的心理學家。也正因為如此,目前沙遊治療可以說是日本心理治療的主流,因為日本文化極為推崇儒道文化所致,也較能接受容格的理論。容格主張,若能處理好潛意識的矛盾與衝突,我們較能發展出我們最大的潛力。